在告别高额利润和赚快钱的时代之后,人造石产业陷入僵局。人造石产业的未来在哪?这个行业又该做些什么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一天似乎比预想来得早一点。
人造石产业陷入僵局
低价恶战再次上演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犹如一锅煮沸的开水,价格竞争变得激烈,相互压价的情形一发不可收拾。
各人造石厂家被彼此的低价竞争捆绑住,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下降,成本也缩减了,人造石的价格更加不可能抬上去。
价格一降再降,利润空间越来越薄。显然,钱已经无法像从前那样,来得那么快。
“第一年投入,第二年回本,第三年躺着赚钱”的说法正在遭遇瓦解。这一年,这些纷纷涌入贺州的人造石厂家大多数并没有赚到预期中的快钱,反而卷入了一场低价恶战中,喘息着前行。
“并不是没有想过这样的局面,只是没想到这么快。”三沃回想起当初众多同行一片狂热的情形,再看如今市场的硝烟四起,颇有感触。“都说优胜劣汰,做得好存活下来的那一个说不定就是我。”类似这样的侥幸想法侵蚀着他们的大脑,推着他们一步步向前。
人造石市场就刚刚经历了这样一场幻境。曾经飞速运转的生产线,高频率调度的行吊,大批量出柜的人造石板,进进出出的大货车,为人造石厂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个过程快得不可思议,日益显露的问题和潜在的危机被忽视,淹没在这大好时光的表象里。在高速发展了六七年后,遭遇大环境的冷空气,问题急剧爆发,矛盾面前原有的销售体系不堪一击。
尽管销售量可观,但不断缩减的利润成为了人造石企业的新难题。
盲目扩张、重复建设
人造石遇到的困难,有一方面是由于整体经济形势的低迷,难以消化过剩的产能,需求放缓,而另一方面,过去几年的野蛮扩张是造成目前人造石产业混乱的直接原因。
不可否认,这个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瓷砖年产量是100多亿平方米,天然石材年产量不到10亿平方米,而人造石年产量不到1亿平方米。家装市场的开拓是一主要推动力。家装市场的个性化发展使得人造石开始展露出自己的优势——定型周期长、耐老化性能强,人造石的适用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虽然需求是有,但在原有的库存之下,新增产能仍在不断增加。这样的对比之下,需求增长的幅度并不明显。
这些问题,在销量不断增长时都可以轻松地被掩盖,而在市场遇冷时,又会轻易地暴露出来。
产能利用率低
三沃描述了在此期间人造石厂家的主要难题:产能利用率低。
如果一个厂家每个月的生产量负荷生产的话是30万平方米,但现在每个月只生产了10万平方米,那么利用率就只有33%。市场行情大好时,销量至少可以比现在翻两倍以上。如果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人均成本的增加。而这个现象已经不是个例了,整个行业都笼罩在这片阴霾之下。
曾经满负荷生产也满足不了需求的人造石工厂,开始放起了高温假。新的生产线还未使用便遭遇闲置的残酷画面使得众多厂商开始意识到,多投资未必能换来大回报。在平均月销售量不及三十万的情况下,拥有六条生产线的厂家利润空间还远不及只投产一条生产线的厂家。
竞争加剧
尽管人造石行业存在着种种难题,但是依然有许多掘金者把目光瞄准了人造石。
石材大公司开拓人造石市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天然石材市场的竞争力在减弱。如今,库存积压和销量下滑成为普遍难题,大公司也难以幸免。尽管口碑影响力有一定的缓和作用,但要消化现有库存同样让他们绞尽了脑汁。
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是阻碍现下天然石材企业进一步扩张的另一块大石头。每增加一个新品种,就意味着还要再组建一帮采购团队跑国外矿山,要应对复杂的贸易规则、矿山关系和天然石材难以控制的品质问题。做工程又要担心质量验收问题,担心采购回来的石材用不了。
他们的选择不多,人造石成了他们开拓市场的试金石。
尽管这些公司在人造石市场上是新手,但他们仍然存在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目前市场的人造石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低端产品泛滥。环球巨资引进的意大利百利通人造石生产线和国内的最大差距就在于成品的密度和硬度更高,耐磨性更好。这样的人造石产品在市场上流通,环球就等同于设定了一道资金屏障和技术屏障,同时也拓宽了人造石的应用领域。而这也决定了环球人造石的高端化定位。它希望以此来打破高端人造石长期依赖于进口的局面,并通过更多空间的运用来增加市场份额。
不仅大企业进军人造石市场,许多大理石和花岗岩的石材批发商也纷纷调整方向,将人造石作为新的目标物。“天然石材整体需求下滑,工程上回款问题多,批发上利润低;人造石进货方便,价格波动也能把握,而且多数是薄利多销,销售更加简单。”相比之下,人造石显然更具吸引力。
市场产能过剩,消化速度放慢,而竞争正在没有限度地加剧。
如何打破僵局?他们正在改变。
“用什么方式让人造石行业走下去?”这一疑问背后的焦虑在于低价竞争所带来的产品品质和服务的下降。
以性价比和创新留住经销商
以前人造石经销商在寻求合作伙伴时,更多考虑的是这些要求:厂房规模够不够大、实力够不够强大、尺寸是否齐全、质量够不够好、价格是不是最低、业务员业务水平如何等。但如今这些都已不是最核心的要素——2014年以后,人造石产业的发展已经提升了大部分人造石厂家的实力,质量也摆脱了以往的不稳定状态,现在困扰经销商的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竞争——大部分厂家都生产同个品种,没有任何差异。低价竞争蔓延到了这一链条,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缩减。
试图打破这个僵局。
“去年很多经销商觉得生存压力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下一批货还未发过去就已经降价了,这导致库存不断贬值。于是我们决定,价格一有调整,就把相应的差价弥补给经销商,为经销商实现库存保价。同时将对产品实行严厉的市场保护措施,防止品牌之间的窜货现象。”
未来,影响购买决策的是性价比和创新。关于2018年人造石如何卖,以打造高性价比为突破口。为了实现高性价比,在去年6月就对旗下品牌产品的色彩、材质和工艺进行了改革,相继推出水墨、玉透等产品系列,打破人造石产品只做单一色调的想法。“同时我们发现,2018年人造石英石在台面的应用会得到很大地提升,因此我们将人造石英石列入我们的产品系列中。”
对于人造石厂家而言,能够自主研发,就意味着拥有了选择客户的优先权。对于经销商如是,谁能够拿到有别于市面上的大部分产品,谁就占据市场竞争的优势。为了让经销商在2018年拿到新品,三沃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奔赴各原材料产地寻找最优质材料,不断的试验之后,最终在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36款新品。“新产品能让经销商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赚取丰厚利润,这才是最大的好处。而老产品我们也不丢,在不加价的前提下,把产品做得更好。”
善待渠道,渠道才能善待客户,客户也才能善待你。这是走经销商路线不变的真理。技术研发和质量提升的前提下都是为经销商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让他们在经销的过程中觉得,远达是可以持续合作的伙伴。
提高产品合格率减少降价空间
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降幅,比如提高产品合格率。
未来在哪?这些需提升。
这样的改变终归是好的,但这也只是个别人造石企业的一时之策。这个行业自身需要提升的东西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
品牌建设
品牌化缺失同时也是这个行业的心病。
就目前人造石在品牌发展道路上的三种现象做了分析:第一种是流通领域的品牌,主要经营低端产品,以“走规模,走价格”优势去赚取微薄利润;第二种有思想但没有思路的品牌。有个别企业也想进行品牌化运作,但缺乏思路。此类企业多是通过媒体的宣传、包装、炒作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哗众取宠,形成市场的热点。由于缺乏背后系统的支撑,很快就偃旗息鼓;第三种长远战略性品牌。这正是行业所缺乏的。品牌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品牌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包括研发、产品、销售、服务、管理等多个板块。这些持续性的板块建设形成合力,在行业及消费者的认知中打造出一个有性格、有血肉的品牌形象,展现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这已经不是行业首次正视这个问题了。从长远来说,人造石行业未来肯定会呈现高中低档次分明。这个过程中,品牌化经营非常关键。
除了要提升产品品质和细分市场外,还需提升品牌附加值,这些新价值包括品质监控、咨询解答、展示体验、设计配套、施工指导、运营培训、终端促销、售后维护等,融入从消费者接触品牌到落地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品牌化建设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假如还走以规模、价格取胜的经营模式,企业的利润空间将不断萎缩。当更多竞争对手进入后,行业洗牌也就不远了。”
技术标准
“人造石行业目前总体上来讲,多数只求规模,很少拼技术,这导致人造石行业缺乏创新,技术支撑不够,严重阻碍了人造石行业的发展。”行业的技术提升非常关键。
目前,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自己研发的产品配方,普遍采用行业通用的配比,花色、品种缺少自主创新,模仿、复制现象泛滥。另一方面,影响人造石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更多是来自设备的稳定性、生产工艺的成熟程度和产品的原材料质量。
与此同时,标准不完善,标准化管理不健全也造成了市场漏洞。虽然人造石产品标准于2013年9月颁布实施,但很多企业并不清楚标准内容,标准质量意识不够。同时,标准中的一些内容也有待完善,如缺少对原材料质量、数量等指标要求。